父母的陪伴是最好的亲子教育
作家陈婷婷在写给80后父母的一篇亲子文章中所述:所谓成功,就是有时间照顾自己的小孩。但作为父母,我们应扪心自问,已经有多久没有好好陪伴过自己的孩子了?陪伴,为何成为困扰现代父母的最大难题?
我们所处的时代,面临着最复杂、最不知所措的问题:
我们是飘一代。和父母,和爱人,和孩子,时常演绎着双城甚至三城故事。
我们是信息恐慌一代。孩子和大人一样,每天接收着来自现实生活和互联网无时无刻不在更新的信息,世界因此快速而多变。
我们是在路上的一代。不是在去另一个城市的路上,就是在去另一个国家的路上。在路上,有无限可能,生活也因此而无限选择。
我们是“421”一代。四个老人、一对夫妇、一个孩子的家庭结构,让教育方式充满了代际冲突。二胎的开放,也许能缓解,但不能解决。
我们是巨婴一代。身为独生子女,在被宠爱、被呵护、被关注的环境里长不大,在经济和精神上双重依赖父母。这样的巨婴为人父母时,又该如何面对孩子?
我们是鼠标一代、低头族一代。人人都有网络和手机依赖症,生活蜕化为网络社交生态,周围遍布点赞党。
世界越来越大,家庭越来越小。网络社交越来越活跃,陪伴家人越来越稀缺。信息越来越多,时间越来越少。牵着孩子的手,和孩子一起大笑,那是多久以前的事情了?陪伴孩子,和孩子一起成长,并不只是让孩子成长,而是飘一代父母们自身的成长。学会告别巨婴、啃老,和孩子一起应对生活给予的阴晴冷暖,风霜雨雪。
“爸爸,你再不陪我,我就长大了。”有调查显示,50%的爸爸每周陪孩子平均不足5小时!每天跟孩子有效的沟通时间不超过6分钟!心理学研究表明:学龄前、童年期、青春期,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的沟通与陪伴,父亲母亲都不能缺位。否则,不利于其人格的形成与完善。
2014年,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中国幸福家庭系列活动组委会主办的“好爸爸教室全国公益行”项目针对“家庭中父亲角色的重要性”进行调查,结果发现:九成孩子希望父亲抽出更多时间陪伴自己。44%的父亲认为自己工作太忙,导致亲子活动减少;23%的父亲苦于孩子总缠着自己;26%的父亲则感觉亲子活动太单调。父亲们的陪伴方式还经常错误,例如将ipad等电子产品长期塞给孩子玩、无底线满足孩子物质愿望以及在陪伴中不停将孩子与其他孩子进行对比等。
“我很忙。”
每当孩子说:"陪我玩一会好吗?"家长总是回答:"我哪有功夫陪你玩。"由于工作压力大或者生活观念不同,越来越多的“80后”父母将抚养、陪伴孩子的责任移交给爷爷奶奶等第三方。
“我不懂。”
常有家长说:"我不懂怎么教孩子。"于是,把孩子送到社会办学机构学这学那,以为"投钱"就可以弥补自己的不足。
“我有陪。”
只是“陪”在孩子身边,并没有用心去关注和参与孩子的活动。
事实上,亲子陪伴的价值超过任何教育培训。对待孩子,仅有物质关怀是不够的。真诚的陪伴、悉心的关怀更加重要。亲子陪伴的关键词包括互动、尊重、对话和理解。
陪伴,世界上最重要的事,绝大多数父母的最大难题是没有时间。《穷爸爸、富爸爸》一书里有句话:"所谓成功,就是有时间照顾自己的小孩。"《爸爸去哪儿》等亲子类节目让人们普遍关注到爸爸们"陪伴时间不足",并未真正重视"陪伴质量不高"。有时间陪,还要注意"隐性失陪"和"心灵陪伴"。隐性失陪是指家长有足够的时间陪伴子女,但因为缺乏有效的沟通,从而造成精神上的失陪。具体表现是亲情淡漠、缺乏信任、难以沟通。长期隐形失陪的儿童,容易出现性格孤僻、暴躁易怒、交流障碍等现象。
最好的陪伴是心灵陪伴,父母与子女之间要建立以感情紧密联结为基础的良好关系。通过真正的、内心真实的感受来交流与沟通,传递爱、信任和安全感,促进了解、关爱和信任。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与孩子建立的亲密关系比“正确”的技巧更为重要!心灵陪伴传递给孩子的爱和信任将会影响孩子一生。
因此,无论我们有着什么样的理由,都不能成为忽略孩子的借口。天气晴朗的时候,请带上孩子,开车去野外郊游;雨过天晴之后,请带上孩子寻找远处的彩虹;孩子有心事的时候,请充当孩子的"知心朋友";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时,请为孩子重新树立起丢失的自信。和孩子一起,和亲人一起,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行路越来越开阔,心胸越来越广阔。